來談一下不是那麼輕鬆的主題吧!
近來 #MeToo 浪潮掀起,頻頻看到令人心痛的告白,讓人難以入眠。有受害者長久的身心煎熬,有被指控人的自我辯駁,其中有被法律噤聲者、也會有被無端誣陷的人。該怎麼看待這波強大力道帶來的種種呢?又,非當事人的我們,在日常彼此對應裡是怎麼被影響著?
我的工作場域在劇場,時常擔任導演工作,看了很多「權勢性騷」的案例後,也開始有點神經兮兮。不知不覺,與同性異性互動裡,會問:「我現在要示範一個動作,會碰到你OK嗎?」可能我的臉看起來太認真了,說實在的,原本輕鬆自在的雙方都會瞬間尷尬一下。有人會笑說「誒子玲妳根本不用擔心啦!誰會這樣看妳啦!」我心裡會偷偷冒出:「搞不好會有,其實我不知道喔。」每次出現這個 OS,我都會被自己嚇到,因為這的確是從未有過的想法和擔憂。
我是一個喜歡直接的人,也很喜歡跟夥伴們在見面道別時擁抱拍肩,過去一切都很自然。
近來好友間,會下意識地溜出:「誒你會不會 MeToo 我~」這樣的玩笑話。當然這種是很信任,不怕被對方斷章取義的那種朋友間的互動。不過啊,有時也看到,朋友間的 MeToo 玩笑,是在不安的大氛圍中,確認一種關係。
不安何來?#MeToo 是一個「概念」嗎?是加深日常性別、工作位置等的對立,還是其中有應當去深入探討的議題?
如果你是第一次去問女性朋友被性騷擾的經驗,可能會驚訝比例如此之高。我身為小個子的女性,當然這種經驗是伴隨著我大半輩子的。被摸臉、摸胸、襲臀熊抱,也被壓在地上聽過「小心我強暴妳喔哈哈哈」這種話。從小被教導不要與人正面衝突,不要將笑話看得太嚴重的我,在這種狀態下一而再、再而三地愣住,事後再發抖氣哭都是有的。
真心地希望,在這樣陌生的壓力底下,我們有能力讓不同性別與處境的人,說出真實的感受與想法。
直到學習武術數年後, 加上有個社會位置(?)以及不再年輕可愛,我才開始能夠以各種方式避開或正面處理這樣的情境。現在的我,對於掌控身體界線是很自在的。是努力,也是各種條件上的幸運,過去被騷擾的經歷已可以分開對待,不是很影響自我概念了。
身邊一些男性朋友,會透露 #MeToo 讓一切變得很麻煩很複雜,生活不便利。這我可以理解的,他們原來就尊重女性,完全不會出現不妥言語與行為,但現在感覺被集體針對,且感到沒有清晰的行動準則,在各場合與異性互動中變得恐懼小心。雖然決不可與真正的被性侵者相提並論,但我們也確實會在這一波經歷辛苦。真心地希望,在這樣陌生的壓力底下,我們有能力讓不同性別與處境的人,說出真實的感受與想法。( 權勢性侵、機會主義者目前沒辦法包含在內 )
我認為這一波浪潮不是流行,不是追劇吃瓜的零嘴,而是該審慎面對的共業。
人類是複雜的生物,是唯一會因他人「思想」不同,而發動戰爭的物種。然而「複雜」帶來毀滅的力道,學習穿透複雜,也將帶給人類集體智慧。別對「複雜」失去耐心了!這是自我的提醒,也是邀請人類夥伴們在這個課題中共同協作。
最後,想與你分享一篇文章與一集 podcast:
1. 報導者:韓國「#MeToo 後真相」的社會撕裂與修復之路──首爾市長之死3年後
節錄自內文:「首爾市長朴元淳性騷擾與自殺案,是韓國 #MeToo 運動中衝突性最強、社會爭議也最大的關鍵事件。在首都執政9年、一度看好成為下屆總統的朴元淳,曾被譽作韓國最重視性別平權與女性保護政策的男性政治家。但被揭發長期性騷擾祕書後,朴元淳卻第一時間選擇輕生,讓全案因「嫌犯已死」被迫終止刑事調查,掐斷了還原真相、道歉與社會修復的重要機會,隨之而來「死者為大」與質問案情「罪不至死」的尖銳輿論,更加劇了韓國對#MeToo運動的性別對立與信任感裂痕。」
2. Podcast 法客電台By 法律白話文運動 #368 貴智歸貴智
「性騷擾就是看當事人有沒有不舒服」這個準則為何對於推動進一步性平沒有幫助?
本集想要探討的事情:
性騷擾就是被害人感到不舒服嗎
我怎麼思考 MeToo 運動的意義
我怎麼思考取消文化的意義
不要再問被害人為什麼不拒絕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