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次的《低.俗.畫本》跨界合作,演員與我花了非常多時間討論。從去年九月劇本一個字都沒有開始,交流歌仔戲過去跨界經驗的案例分析 ; 直到劇本改版六次,研究故事、表演、唱詞的交融是否合情合理 ; 甚至拋開現代戲劇、歌仔戲的分野,雙方純粹以劇場創作的角度,去找屬於這部戲的個性。
我很幸運,獲得兩位功夫圓熟,愛戲的火苗仍旺盛的演員。每一次長時間專注的排練後,我竟能再都再打開一扇通往戲劇世界中更開闊的門,為那一天的發現和提問興奮不已!
其中一次排練,我們發現:「因為這部戲,行當1不夠用了!」
《低.俗.畫本》的主角阿傑,是一個出身底層,因為傷害罪而入獄的青年。
我一直希望能與演員一起找到這個角色的身體模樣,從他的生命經歷出發。怎麼走路、怎麼坐下,如何表達憤怒、焦慮等等情緒。在戲曲裡,每個「行當」都有對應的「腳步」、「手路」,不只是表面的型,更是能表達到抽象且濃縮的情感層面。如果讓戲曲演員們依循著行當發展表演,會是最順的。
主角阿傑絕對不是小生。能打,但不是堂堂武生 ; 他底層,但不是搞笑三花 ; 他憤怒,卻不是經典花臉。這種防備武裝有攻擊性,沒有靠山卻不自憐的人物,哪一種行當適合他呢?把幾個行當混合調色是條路嗎?似乎也不太對勁。
「為什麼沒有這種人物當主角的故事呢?如果有,就會有他的行當了!」
「反過來說,如果有這種或更多行當,戲曲的故事就能有更廣的選擇了!」
「那我們的阿傑要怎麼辦?來試試看這樣如何?」
於是,排練場的私人研討會又展開了,是講不夠直接就演起來的那種工作坊研討會。
歌仔戲的世界非常廣博。合作前,我有很多擔心。擔心自己在有限時間內,對戲曲認識不夠,不足以跨界溝通 ; 擔心戲曲工作者未必願意做陌生的嘗試。直到真正工作起來,這些擔憂逐漸被彼於「戲」的專注一一化解。我深深敬佩戲曲演員與音樂設計師對戲的理解、在溝通中展現的耐心與活力。
昨天排練結束時,演員說:「我也很期待,2025 後的戲曲會發展出什麼模樣!」
這回合作的演員與其中一位音樂設計,我們差不多是同一代人。在當代戲曲有這樣穩紮穩打,並且持續好奇探究的中生代創作者,可以預想戲曲將來的發展是不得了的!同時,我也不下一遍地想,不論劇種,這些人將會是我戲劇路上相互啟發的好夥伴。
40歲的我,還是相信這件事:一個作品的長成過程若灌注深深的愛,觀眾是會感受到的。
同場加映:
這部腳踏兩個劇種的《低.俗.畫本》,從編劇的角度是怎麼看的呢?這集「來趣Formosa 」Podcast 訪談難得由少君出馬,與策展人汪汪對談。當天,我以家屬身份在錄音室聽現場。誒,真的滿好聽的。推薦!
「來趣Formosa 」podcast 連結:https://www.rti.org.tw/programnews?uid=4&pid=84542
「行當」是指中國傳統戲曲中,演員所扮演的角色類型或職業分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