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烏犬排練間」第一百三十期:如果AI控制了人心?
當我滑臉書、或「X」與「Threads」的時候,會連續一兩個小時離不開手機。當憤怒的情緒被撩撥得越高漲,我就越想要滑到一兩篇會讓我覺得情緒好過一點的貼文內容⋯⋯
我現在使用 AI 的習慣是混合與對比 ChatGPT 與 Claude。兩個系統的能力和模型不太一樣,交叉比對思辨之後,會得到更多我需要的方向的資訊。
上週,我們在地院和青少年分享關於 PUA 與情緒勒索的課程。回到家後,突然有一個疑問:PUA 是「Pick up Artist」的縮寫,原本是一種男性搭訕女性的技巧,而後被用來在各種犯罪手法裡面。這種技巧是誕生在1970年代。經過了50年,PUA 理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還是存在。而我問題是:有沒有現代剛剛誕生的操控人心的技術,可能在50年以後依然會帶給人類負面影響的心理學理論?
我把提問同餵時給兩個AI交叉比對,得出來的結果令我訝異!
在基本架構上,兩個 AI 說的內容是類似的,簡而言之:現代影響認知的技術是結合神經科學、行為經濟學、注意力模型、以及AI自動生產⋯⋯等知識。主要目的是深層地改變人類認知模組:不再是「說服」,而是利用潛意識的自我機制讓你「自我選擇」。
這樣的手段很多,當兩組 AI 把理論跟技巧一一列出來的時候,我真的心底冒冷汗!
比如說,先用一堆真假訊息讓人的「知覺負荷」超載,讓使用者放棄求證。接下來運用演算法來操作「預設偏好」,使用者會選擇一個比較簡單、讓自己舒服的答案。
而 AI 在其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,除了我們熟悉的社群演算法之外,它訴說了一個讓我恐懼的數據:一組想要操作社群的團隊,他們製作出能有效影響社群的圖卡或訊息需要18小時 ; 而一模一樣的效果與數量若讓 AI 製作,只需要5分鐘。
上述的內容,都是 AI 給我的答案。而我自己的體感則是:「負面情緒」對人類的強大影響。「憤怒」與「悲傷」的情緒,會讓人離不開社群軟體。情緒越大、對社群軟體的黏著度就越大。
當我滑臉書、或「X」與「Threads」的時候,會連續一兩個小時離不開手機。當憤怒的情緒被撩撥得越高漲,我就越想要滑到一兩篇會讓我覺得情緒好過一點的貼文內容。可是,當我放下手機,若有人問我,你剛剛滑到哪些訊息?我其實回答不出來真正具有脈絡的資訊。反之,我會有一種濃濃的負面情緒在心裡跑。
AI 本身沒有善惡,但演算法會放大使用者的意圖。
有趣的是,當我把我的狀態再度詢問 AI 求助時,它的建議是要我建立「認知免疫系統」。也就是我必須針對現況,主動去建立讓我能免除被操控的機制。
例如,我必須要「刻意練習」去制約化:當我看到任何一篇我讓我產生情緒的文章或圖卡,我必須先給自己5分鐘的「情緒空白」。在這5分鐘內,好好詢問自己為什麼會生氣?這文章或圖卡的脈絡是什麼?我有沒有清楚這些文章跟圖卡是為何會出現?
這種刻意練習有沒有效果?
有。
這陣子我縮短使用社群軟體的時間,並培養起一種自覺:一有情緒無端冒出時就立刻停止使用。
然後我能靜下心在閱讀實體書籍的時間就變多了!
要相信:人,是真的擁有「自由意志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