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烏犬排練間」第一百零三期:來!看阿德這邊!
我的此趟越南行,是滿滿的阿德和他努力留下的照片。當阿德露出可愛的虎牙,笑著說:「來拍照,看阿德這邊!」時,我心中的越南仍蒙著層層神秘面紗,這一份無知讓我更想好奇地想探究這個國家,或許也是一個不壞的開始。
開工愉快!
年節期間,你有好好休息到嗎?
這個新年,我和家人們久違地一起旅行。這趟旅行我期待很久,年前的忙碌再加上對台灣現況的擔憂,讓我睡得很不安穩。但只要想到即將出國旅行,就有了乖乖工作的動力。這次旅行的目的地是北越,和家人們安排跟團,去了河內以及下龍灣,這也是我第一次去越南!
一直覺得跟團出國,就像坐在一個厚玻璃艙裡隔離著在看世界。由於ㄧ切吃喝作息都被安排好了,沒有什麼機會實際接觸到當地的人事物。遊覽車裡的導遊,就成為一趟旅程的主要印象了。
我們的導遊是個50來歲的在地人—阿德。阿德不但長得很像吳宗憲,講話的綜藝感也相當吳宗憲(沒有貶意)。阿德的中文是在河內國家大學學成的,據說專帶台灣團,因此用語習慣也充滿親切的台灣感!每天坐上遊覽車,就會看到阿德打理整齊但稀疏的髮型,和一雙慧黠的大眼睛。接著聽他用略帶沙啞的聲音介紹本日行程。
阿德有一個習慣,就是拍照。導遊替大家拍照聽起來沒什麼問題吧,但是,阿德是真的很投入地在拍照!「來!聽阿德的指揮!」。阿德拍照不是開玩笑的,他會很仔細地調整我們的視線、手擺的位置和腳尖踏的方位。每一個景點,都可以再切分成數個角度,團體拍完換家庭拍,家庭拍完換夫妻換親子再是個人照。平時輕鬆幽默的阿德,只要一拍起照來,神情瞬間嚴肅不容妥協。拍照時不小心分個神都會被抓到。例如,在下龍灣的船上,我們都被美景和岸上的猴子寶寶迷住了,「專心看阿德這邊,西瓜甜不甜?」誒,還是要看阿德!
我平常出門是不太照相的,好好感受當下都來不及了,不喜歡拿著手機擺拍,有時會後悔沒留下紀念,所以一開始很感謝有人堅持要拍照。但是拍到第三天,我已經開始感到迷失了!會不會其實這趟旅行的任務,就是集體交出一本寫真集?就連六歲半的小脉都會偷喊:「快跑,不要被阿德抓到了!」 (笑)
我們就這樣一邊跟阿德貓捉老鼠,一邊當個稱職的觀光客。由於出發前,我們才跟拍攝「澎湖越南難民營」的紀錄片導演見面,並且一起研究金門的「三七事件」,因此去到越南「觀光」總感覺有點複雜。我真的很好奇戰後的共產越南現況,以及還留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是過著怎樣的生活?
旅程的其中一站,我們去到河內的巴亭廣場,它和越南爭取獨立的歷史息息相關。整個巴亭廣場的氣氛與配置,不禁讓人聯想到中正紀念堂,越南國父胡志明的陵墓就在此處。阿德介紹到,胡志明的遺體是放在一具水晶棺木裡—「每隔一段時間,俄羅斯就會有人來幫遺體打一針防腐劑。還好是俄羅斯來,如果是中國,遺體可能就已經爛掉了!」—雖然讀過一些中越邊境戰爭的資料,但實際聽到在地人口中說出共產國家間的矛盾,心中還是冒出小小訝異感受。
遊覽車上,阿德背著他畫上中華民國國旗的包包,和我們聊著胡志明的故事,「我們越南人很強的,打贏中國也打贏美國了呀!」。其中的「中國」除了中國共產政權,也包含曾造成大量越南人死亡的蔣介石政權。不過,在台灣旅客的面前,這或許是另一段不便明說的歷史了!
曾經有來自南越的朋友和我們說過:「 越戰這個名詞,是以美國視角來命名的。這一大段歷史,北越、中越、南越,甚至是在留下或逃出的越南人心中,都有不同的版本。」。然而,一個政權想留下的故事又是一回事,這個敘事版本,需要透過國民教育來「防腐」。面對我們這一群觀光客,阿德一定有許多沒說的事;而我一路上的觀察,也有不及寫在這裡的畫面。
在無微不至的照顧中,我的此趟越南行,是滿滿的阿德和他努力留下的照片。當阿德露出可愛的虎牙,笑著說:「來拍照,看阿德這邊!」時,我心中的越南仍蒙著層層神秘面紗,這一份無知讓我更想好奇地想探究這個國家,或許也是一個不壞的開始。
最後,來推薦一本好看的書:阮越清的《一切未曾逝去:越南與戰爭記憶》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