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中秋節連假,我比起往年更想要烤肉。慾望太過強烈,於是在假期前一天帶了一堆食材回家,準備跟家人分享。在廚房切菜備料的時候,聽見爸爸媽媽、叔叔阿姨們正在討論「北捷踢老婦人」事件。
他們對於這起事件的第一反應是憤怒,覺得這個時代年輕人非常「厭老」,不像以前(?)的人一樣敬老尊賢。然後,他們談到他們自己以前對台灣也是有貢獻,但現在老了以後,就有一種「社會不要他們」的感受。而這種感受,就是現在政府的意識形態操作造成的分裂。(我在廚房切菜就見證了滑坡理論)
他們談一談,看見我在旁邊聽。走到我身邊說:「我們只是抱怨一下啦!你不要放在心上。還是你也是厭老?」在被問的時候,我有話想講、但也不知道怎麼講。
我的難以回答,是因為難以回到當時的脈絡下去討論。他們的討論主題是「厭老」,可是「厭老」這個形容詞是誰說的呢?什麼是「厭老」?為什麼這個事件的結論是「厭老」?
如果這起衝突是發生在兩個年輕人之間?又或是發生在兩個老婦人之間,大家會怎麼評論?
老婦人看見年輕女性想要故意欺負,是對的嗎?而年輕人直接一腳踢過去,是最恰當的處理方法嗎?
這些都可以細細的討論,但「厭老」這形容詞一套上去,一切就變了調。因為並不是所有台灣的老人都會在捷運上故意要年輕女生讓座,也不是所有年輕人會一腳踢向老婦人。但厭老這個詞出來,就隱隱約約把所有不同世代的人包裹在裡面。
這層隱隱約約,正是我的父執輩那代某種累積的連結。她會想:年輕人想要踢老人,就像年金改革時我們被批判拿退休金 ; 就像我講的話兒子都不聽 ; 就像我的女兒會跟我頂嘴吵架⋯⋯而我以前都不會這樣對我的爸媽。這一切,都是從民進黨執政開始的,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!
我在中秋連假被問的當時無法說話,正是因為我發現在「厭老」的背後有一連串的歸因邏輯。而這邏輯,不論有沒有道理,都有其社會脈絡。而且,這些脈絡來自於她(我媽媽)手機裡的社群媒體。
我有一種感覺,就是跟我對話的不是我家人,而是在 Facebook、Line、Threads上面的思潮 ; 我有一種感覺,就是讓我們彼此不能當下對話的關鍵,是演算法。
在中秋連假,我依然沒有機會能跟自己家的長輩們對話,也許,他們也不敢聽我真正的想法。反倒是七歲的女兒問我們對於這事件的思考,因為她聽過那個影片的片段(她沒有親眼看過,但一直聽見家人在討論)。
我女兒會想知道,在這事件裡誰對誰錯?她也想知道,爺爺奶奶的想法是對是錯?
我女兒會問我:「爸爸你會武術,你會踢她嗎?」「當然不會,武術不是用在這種時候。但我會站起來,稍微靠近她,然後把她安置在其他位子上。」
然後子玲說:「但這起事件的關鍵在於,那個老婦人看見爸爸那麼壯,絕對不敢這麼做。可是,如果她欺負的是妳呢?妳要怎麼辦?」
「然後妳也要學會分辨,尊敬老人很重要。但是不代表年紀老就可以欺負妳,萬一有天一個老人故意騷擾妳、或是對妳做出很糟糕的事呢?妳難道因為他是老人就什麼都可以?」
「重要的不是對錯,而是如果是妳遇到這位可能精神有狀況的老婦人,妳會怎麼處理?」
七歲的小脉回答不出來,我們也沒有告訴她答案。
至少,不要用「厭老」這形容詞去思考這件事。我很愛我家人啊!我也很愛台灣充滿人情味的長輩們。但要我從「厭老」這入口去思考這起事件,不但去脈絡,也實在沒什麼意義。
是人的問題,跟年紀無關。
之前去花蓮,我坐台鐵都喜歡坐窗邊位置,所以很早就買票了。
上車後發現有一對母子坐在那兩個位置,走過去說明那時我的位置,兒子回去坐他買的位子,那位母親問我:你一定要做這個位置嗎?
我毫不猶豫回答:當然,我就是想坐窗邊位置很早就訂票了。
那位母親起來移動到隔壁位置(原來他買到的是隔壁),我那時想如果不起來,大概我會說:「那沒關係,我請站長來協助處理,你稍等一下」
我覺得待人方式如果態度好,或許我還會跟他兒子換票,但很不幸她就是一個惡婆婆的態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