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烏犬排練間」第一百二十二期:防災包
本週就是《你說的我不相信》劇場週,也恰逢小脉的期末考。子玲跟我決定兵分二路,她進劇場工作,而我則是在家照顧小脉。除了照顧女兒,子玲也提醒我一項任務:準備防災包。
本週就是《你說的我不相信》劇場週,也恰逢小脉的期末考。子玲跟我決定兵分二路,她進劇場工作,而我則是在家照顧小脉。除了照顧女兒,子玲也提醒我一項任務:準備防災包。
在2022年烏俄戰爭時,美國早提前半年示警,但烏克蘭卻還沒有真的開始準備,直到基輔被砲火襲擊。有這個前例,子玲要我不要因為要演出了所以失去防備之心,該準備的要準備。
可是,防災包要準備些什麼?
不論是上網、還是全民國防應變手冊,裡面都有防災包的建議物品。可是,當真正戰爭來臨時,能救命的不是一個裝滿物資的背包,而是在這個包包背後的思考邏輯才對。不然有一天突然空襲警報來臨,就算手上有一個防災包,然後呢?要幹嘛?
我每隔一陣子,就會打開新北市的防災地圖,看看我家附近哪裡有地下室、防空洞、或是緊急避難中心可以躲。首先,地圖標示出的地方少的可憐,更讓我匪夷所思的是:離我家最近的標示地點是一間夾娃娃機店面⋯⋯。
盤點我家附近可能避難的地方後,我大概已經可以判斷:如果防空警報來襲,就是關燈後躲在家裡,最多能做的就是遠離窗戶。
實際上,戰爭是一個複雜的過程。台灣若發生戰爭,整體的步驟與進程會與烏俄戰爭完全不同。就算導彈來襲,對岸也不會浪費昂貴的導彈來攻擊民宅,除非沒打準?而且我家周圍2公里內沒有軍事基地。
住在不同地方,要準備的東西是完全不同的。而住在都會區的我,在耙梳各種資料過後,給了自己兩個標準來準備所謂的防災包:
住在家裡,連續三天沒水沒電不能出門,要怎麼繼續生活?
去一個沒水沒電的地方露營三天兩夜,要準備些什麼?
雖然有些防災包裡會有一些根據預想狀況的準備:比如說止血帶、或急救箱之類的。但是跟大規模傷亡比起來,當空襲警報來襲,最真實的場景應該像疫情時的三級警戒加上沒水沒電沒網路。就像萬安演習時一樣,人車都靠邊,所有人躲在家裡避難,然後上空出現許多直升機與飛機的聲音。
所以,我第一個防災包,就是準備在家裡待三天以上的所有物資。
再來的第二個防災包準備,就稍微複雜了,一但要離開家裡,就表示敵軍已經至少攻佔到了澎湖。
此時可以應付露營所需是一項標準,因為露營是生存最低限度的配備。想像自己要徒步行走10公里去露營,大概就能知道實際上要準備些什麼了。
這對我來說就比較困難,因為過去我們去露營的配備超級多,而且大部分都是去有水有電又平坦的露營度假區。如果是那種窮遊(?)露營,我還真的不知道要如何減少物資?

往好的方面想,這是可以透過訓練達成的。也就是說,常常帶著家人一起去露營,透過一次次的露營,減少要帶的東西、最後篩選出必要的物件。
可以先從一般有營主的營地開始練習、然後到沒水沒電的營區生活、最後徒步上山野營。如果能完成這些過程,那防災包才算真的完成。畢竟,最後真的能救命的是思維、而不只是一個背包。
大家有推薦的適合我的訓練計畫的營區嗎?請推薦給我!
參考資訊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