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收聽我們在央廣上的專訪:
「烏犬劇場」戰爭二部曲─《你說的我不相信》揭露記憶的殘酷與模糊
在我上大學以前,我的父母對於我的選填志願喜好是持開放態度的。只有唯一一個耳提面命的限制(?),他們告誡我:「兒子呀!你要做什麼都可以,但不要搞政治。」還矇矇懂懂的我,還不知道「搞政治」是什麼意思?
可能冥冥中自有安排,為了搞懂自己心裡在想什麼而選填心理系的我,意外入讀了一個跟社會運動極有淵源的輔大心理系。才大二的我,就被教授帶到社會運動的場合作田野觀察。
大學時期,有一半的時間在讀大堆頭的心理學知識原文教科書,但到大三以後,上課的內容幾乎都是跑各種社運場合,然後回到學校繳交觀察與田野報告。記得我在大學時期的報告裡,最重要的主題都圍繞在:「我為何對社會冷感?」
我常常在報告裡寫:「我知道社會運動很重要、我知道心理學就是一種助人工作,但我內心深處,其實不知道我為什麼要關心不認識的人?」
隨著社運場合越跑越多,甚至開始觸碰到牽扯到選舉的政黨色彩角力時,我心底極度抗拒。我也老實跟教授說:「站在弱勢這邊爭取權益可以,但若碰到政黨與意識形態,我非常不舒服!因為我對政治是感到恐懼的。」
後來這樣的心態慢慢的改變,關鍵的轉折點發生在大約20年前。當時碰到了子玲,她與我相反,遇到她認定重要且對的事情,就會一無反顧的往前衝。大學畢業後,因為子玲的某個面向深深吸引著我,我就這樣一路跟著她經歷一場學生運動、又踏上劇場的職業生涯。為了跟上她的腳步,我的書單從金庸與古龍的武俠小說,變成各國的文學、哲學、社會學、政治學。
Covid-19 疫情開始以後,我的閱讀行為轉變了,不再是等子玲餵書單給我。我的內心有一種危機感與急迫性,讓我開始研究國際地緣政治。有種隱隱約約的不安:覺得世界會劇烈的改變、台灣也會改變、而我的生活也會改變。比起以往,我更想要看見未來,我再也無法相信任何人說「不要擔心」這句話。
我的父母在我小時候關於「政治」的論點,一半對、一半不對。對的地方在於,政治有大部分都是握有某種權力的人在簡化事實,為了讓民眾能快速地選邊站 ; 而不對的地方在於,如果要讓個人意志真的有所選擇,是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去還原所有的脈絡,了解和分辨事實和觀點。
「未來」之所以看不見,是因為現在的人們還在抉擇。而每一個抉擇,都取決於過去留下的所有痕跡的當下對應。

政治會簡化脈絡成為立場,而藝術則是創造延伸思考的空間。我是這樣相信的。烏犬的「戰爭三部曲」系列便是在這樣的過程中產生。即將開演的戰爭二部曲《你說的我不相信》藉由一個動盪年代的悲劇談討「人」是什麼?以及「社會」是什麼?誠摯邀請你來劇場一同感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