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烏犬排練間」第一百一十七期:三七事件
「人不是生來逃亡的,人是生來相愛、相依靠、享受今日的紫蘇粥、為明日的溫暖和清涼而種植樹木的;人不是生來殺戮和被殺戮的,人是生來將陌生的世界,變成熟悉的家園的。」
今年的作品,故事主要圍繞在金門「三七事件」。
這起發生在1987年3月7日的事件,中華民國國軍在小金門將一艘越南難民船上的乘客全數殺害。在那艘難民船上,有孕婦、有小孩、有老人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?死的究竟有多少人?國軍為何要將難民船的人全數殺害?那艘越南難民船為甚麼又要開向金門?
如果在網路上搜尋「三七事件」,會出現很多的故事版本。鄭南榕主編的《自由時代週刊》報導過、11年前劉寶傑的《關鍵時刻》討論過、YouTube 頻道《異色檔案》也有介紹,當然,還有很多的資料與報導可以查詢。監察院也在2022年公開了一份四百多頁的調查報告。
大家都只能從這些公開資料逼近可能發生的真相,我也不例外。所以在我訴說「三七事件」時,也只是從我的解讀視角出發的其中一個版本。
「三七事件」並不是在當時時代背景下的一個獨立殺戮事件。早在三七事件發生之前,就有過很多類似的案例。在台灣的戒嚴時期,金門是發生最多軍事衝突的地方。也因為是在戒嚴,所以許多曾發生過的事實,都被當時的政府掩蓋掉。
而「三七事件」會被注意到,是因為當難民船被驅離後再度開往金門時,全營的士兵都被召集,太多人親眼目睹與參與這起事件。當時的政府想要跟過去一樣,把這起事件掩蓋掉,只是,許多最基層的義務役士兵退伍後回到台灣本島心裡過不去,就輾轉把這個悲劇公開了。除了退伍士兵去陳情,國際上也在幾乎同一時間報導這起事件。首先是香港媒體,最後連美國政府都回頭對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施加壓力。
到底,那些參與過「三七事件」的士兵看見什麼畫面,讓自己回到台灣後忍不住陳情?
究竟,在金門「三七事件」裡,有多少人被殺害?
其實不能真的十分確定,因為在幾百發子彈、迫砲彈、手榴彈的襲擊下,人的屍體被打得破破爛爛,當掃蕩過後,執行命令的士兵上船清艙,他們根本無法找到完整的遺體,只能靠東拼西湊地拼出19具人形。就更別說,在部分上岸的人裡,有孕婦、有女人、有小孩。
沒有任何活口留下來。事件發生後的夜晚許多軍人在營區哭泣。
長官下令,遺體要就地掩埋,就埋在事件發生的那片沙灘。金門的風很大,當風吹過那片沙灘,野狗開始啃食露出來的屍體。幾天後,長官又下令士兵要「移屍」。
在監察院2022年的報告裡,有主觀推論的部份、也有客觀的供詞陳述。在當時嚴防「匪諜」的外衣底下,有太多與「人性」與「真實」相矛盾的制度與觀點在衝突。
去年(2024)「三七事件」受害者的家屬來台灣開記者會,他們向台灣政府及社會表達:「來到這裡並不是為了譴責政府或任何個人,我們充分了解歷史錯誤的原因。我們相信台灣政府和人民,出於人道主義和對人權的尊重,會採取具體行動安撫受害者的親屬,而我們希望取回從受害者那裡收集的證據。」
「人不是生來逃亡的,人是生來相愛、相依靠、享受今日的紫蘇粥、為明日的溫暖和清涼而種植樹木的;人不是生來殺戮和被殺戮的,人是生來將陌生的世界,變成熟悉的家園的。」
-鴻鴻〈霧沒有聲音——悼三七事件亡魂〉
在我閱讀的所有的報導與文件裡,「越南難民船」裡的「人」(的個體性)是消失的。這點讓我感到非常難受!
他們是誰?在上船之前他們經歷怎樣的人生?他們為何逃難?為何被驅離一次後又再回金門?他們在想什麼?他們最害怕的是什麼?他們最希望的又是什麼?那些還懵懵懂懂的兒童,被槍口指著的那一刻,經歷了怎樣的恐懼?
我不知道,這問題也許永遠都沒有答案。
在製作這個作品的時候,導演子玲在座位旁貼著「三七事件」家屬的照片。她常常看著就陷入一種悲傷的情緒,又必須提醒自己,要清醒的訴說在事件裡不同的「人」的故事。
事情已經過了38年了,但留給還活著的人的功課還沒有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