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烏犬排練間」第一百一十六期:烏犬的身體美學
武術作為表演者的身體訓練,並不是要表演者變成武術家,而是經過武術練習,讓他對自己的身心有不一樣的體驗與發現。武術需要真實的體感,我要設計的不是教會他們特定的武術,而是創造能產生體感的各種練習。
多年來,我一直在實驗把武術轉變成烏犬劇場表演者身體訓練的方法。從2017年開始,只要是參與烏犬演出的演員,都會經過武術練習的洗禮。
這麼多年裡,最可憐(?)的實驗者就是廖晨志,他是從2017年一直到現在。一開始我不太知道要給哪些訓練菜單,所以常常胡亂實驗。他是初號機,在我還沒建立明確的教學步驟之前,就亂七八糟、斷斷續續地塞給他蛇拳、猴拳、連步拳、摔技、拳擊、還有巴西柔術⋯⋯。
在這8年裡,我有一段時期非常地沮喪,嚴重懷疑武術是不是不能成為表演者的身體訓練?
身體訓練的重點,是「練」,長久的練習,才能真正改變身體的質地與用力的習慣。除了劇場與家庭,我把自己剩下的時間都給了武術,當武術成為行走坐臥的習慣時,自然會有質的改變。可是,表演者的目標是上台演出啊!對一個表演者來說,怎麼可能上過幾次武術課就可以在舞台上變成「美學」?
實驗了幾年,我告訴自己:「不要騙自己了,一個演員上台能演的好,是因為他本身就是好演員,而不是因為練了你的武術!」
在那段沮喪時期,每當子玲要我帶演員武術練習,我都會意興闌珊,失去一開始的熱血衝勁。但是還是要繼續下去啊!意興闌珊的我能怎麼辦?
當時新加入的參演者是一批年輕的演員。乾脆就先把他們當成是我的拳伴:直接教他們巴西柔術,然後跟他們對打。心底想:反正我最近正在熱衷巴西柔術,不如讓自己也跟不同對象打打看!
每一次練完,這批表演者都會全身濕透的倒在地上。我一方面透過在教巴柔分享我對身體的想法,另一方面,我也滿足自己想要對打的慾望。意外地,這些表演者的回饋,竟然回頭成為烏犬武術身體訓練的重要養分!
他們回饋的是:「如何在對練的當下,看見了自己。」
就是因為在兩個人用盡全力的對練時,再也無法用腦袋思考,所以內心的恐懼與身體的習慣在當下就會被放大。有些人發現自己會恐懼、有些人發現當下像是一片空白、有些人發現想動卻動不了⋯⋯。
然後我才意識到從一開始就搞錯了方向。武術作為表演者的身體訓練,並不是要表演者變成武術家,而是經過武術練習,讓他對自己的身心有不一樣的體驗與發現。武術需要真實的體感,我要設計的不是教會他們特定的武術,而是創造能產生體感的各種練習。
又再經過兩年,我終於建立起初步的練習步驟菜單:
護身倒法。
基礎摔技。
基礎格雷西柔術。
限制性對練。
接著是傳統武術的築基功與太極拳。
關於烏犬劇場想要的身體美學,都要從具有真實體感之後才會開始說明。並且,我給自己的限制就是八次排練裡要完成這些步驟。(在現在的劇場,一個表演者願意在一部戲開排之前先給八個時段練武術,真的是很不容易的!)
至於演員最後的太極拳打得漂不漂亮?那反而不是重點。
重點是:在練習的過程裡覺得好玩嗎?
好玩!(烏犬排練間的異口同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