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烏犬排練間」第一百一十一期:記憶的味道,味道的記憶
當我第一次去西安時,才赫然發現我爺爺奶奶憑著記憶做出的家鄉味,竟然完全脫離了西安的食物的本地風味!比如說肉夾饃、羊肉泡饃與哨子麵,這些經典的菜在我爺爺奶奶的改良下,早已脫胎換骨並超越了當地口味、有些食物的口味甚至差了十萬八千里。
清明節,我和家族成員會去國軍示範公墓祭拜爺爺。爺爺生前是國軍幹部,所以塔位是安在國軍示範公墓。我們每次都要爬到最高的樓層看爺爺;能放在頂樓的,至少要官拜上校,雖然爺爺官階高,但是他沒有真的上過戰場。當他在西安決定加入國民軍之後沒多久,部隊就決定要撤離西安。那時候是國共內戰的尾聲,國民軍已經被共產黨打的節節敗退。
那時,爺爺才剛跟奶奶結婚不到一個禮拜就收到要隨著部隊離開的消息。年輕時的奶奶還搞不清楚狀況,不知道要不要跟著丈夫離開。是奶奶的家人說嫁出去之後要跟著丈夫走,她只好隨便打包行李出發,沒想到一走就是幾十年無法回家。
他們跟著軍隊,就這樣逃到四川、經過海南島、最後輾轉來到台灣。
在逃難的隊伍裡,有來自各省的軍人與家眷。家眷彼此之間會分享食物,我奶奶也因此學會來自不同省份的菜餚。他們的下半輩子裡,幾乎把所有生命的重點都放在食物:為了要復刻記憶裡的家鄉味,所以在食譜的研究上下盡苦功。於是,我從小回家都能吃到各式各樣的麵食、包子、餅⋯⋯等等。我敢打包票,他們做出來的食物,如果開家餐廳,絕對可以匹敵「兩支北方麵食」(一家知名連鎖北方麵食館,我很喜歡)!
很有意思的是,當我第一次去西安時,才赫然發現我爺爺奶奶憑著記憶做出的家鄉味,竟然完全脫離了西安的食物的本地風味!比如說肉夾饃、羊肉泡饃與哨子麵,這些經典的菜在我爺爺奶奶的改良下,早已脫胎換骨並超越了當地口味、有些食物的口味甚至差了十萬八千里。
他們做出來的家鄉味,並不是真正的家鄉味,而是他們記憶裡的故鄉!對我而言,我的家鄉並不在西安,而是我爺爺奶奶記憶裡的故鄉,我對「家」的情感有一部分也來自那裡。
爺爺在台灣落地生根,死後也葬在台灣,台灣已經是真正的家。而我作為移民的第三代,我懷念爺爺的方式,就是復刻他們留下的各種食譜。
每年清明節,國軍示範公墓門口會搭起一個棚子,有非常多的人聚集在一起,像我們一樣祭拜自己過世的家人。在每一個供桌上,可以看見那些逝去的軍人們生前喜歡吃什麼食物。
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眷村菜,而另外一小半則是台灣菜,像豬腳、臭豆腐、麵線⋯之類。我倒是沒看過有人祭拜是用披薩或義大利麵就是了。(寫到這裡突然想吃披薩)
雖然爺爺過世很久了,但每次去掃墓,都會有一些小小的觸動會從心底湧出:
爺爺,我又想念你了⋯。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