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烏犬排練間」第一百零八期:愛情的酸臭味
好友高俊耀提醒我:「為什麼要放入這麼多關於描寫愛情的片段?比例有點失衡了!」 頓時,我才發現自己的心魔:我真的好怕如果沒有愛情或喜劇元素,現代觀眾就會失去興趣。在這個心魔的背後,也透露著我對現代劇場的疑問:「如果劇場沒有娛樂,觀眾為何要買票進戲院看戲?」
每一次在創作新作品時,我都會在想:「有什麼元素會讓觀眾感興趣的呢?」
尤其是這幾年劇場作品賣票很不容易。作為團長,總是忍不住擔心:如果談的議題太硬,現代的觀眾會不會沒有興趣,導致最後票房很差?
幾年前女兒還沒出生的時候,我和子玲有連續幾年都在追韓劇。那時發現,韓劇會這麼受歡迎是有道理的,他們會把議題跟愛情在一起觀眾會先被甜甜的愛情滿足,而後進入到議題裡的深度。比如說《如此耀眼》這部電視劇,藉由年輕人有趣的愛情小故事,到後期超展開到令人動容(很推薦觀賞喔!在這裡就不破梗啦!)。
然後,我在內心裡就會呼喊:「我要寫愛情!我要寫愛情故事!」
在去年《戰爭首部曲~神去不了的世界》這部作品裡,我就是抱著這種心情落筆。寫完以後,我還努力的說服製作群說這是一個愛情故事。搞的所有設計跟演員都對我翻白眼。而且還有觀眾在演後問卷上填寫:「很精彩!很好看!讓人印象非常深刻,但演的真的太可怕了。雖然我很喜歡,但讓我感受到戰爭的殘酷,我不會要看二部曲。」(危)
看到這樣的評語,更激起我在書寫「戰爭二部曲」的時候,一定要放入「愛情」的元素的決心。

去年底我們舉辦了一個「戰爭二部曲」讀劇。在那一版的劇本裡,為了滿足我對愛情元素的執著,硬是放進了一個年輕男女的浪漫故事,想要從一個浪漫故事去回看台灣與越戰、難民潮之間的地緣關係與歷史脈絡。讀劇的現場,只要來到愛情的篇章,觀眾就會笑出聲。事後的回饋裡,觀眾也對愛情的片段有很深的印象,還用「酸臭味」來描述他們感覺到的青春氣息。但問題來了,觀眾感受不到戰爭二部曲的觀點到底是什麼?
好友高俊耀提醒我:「為什麼要放入這麼多關於描寫愛情的片段?比例有點失衡了!」
頓時,我才發現自己的心魔:我真的好怕如果沒有愛情或喜劇元素,現代觀眾就會失去興趣。
在這個心魔的背後,也透露著我對現代劇場的疑問:「如果劇場沒有娛樂,觀眾為何要買票進戲院看戲?」
觀眾為何要看你的戲,而不去看《米奇十七》?不去看《美國隊長》?
我有一個跨不過去的假設:如果我真的想談的議題太嚴肅,觀眾不會有興趣。比如說我想在「戰爭二部曲」的創作裡談「難民」,談台灣與難民的關係、談澎湖難民營,還有談1987年的「三七事件」⋯⋯等等議題。
在年初,我決定重新書寫劇本。抱著直球對決的精神,好好把我真正想說的故事寫完。然後,關於「愛情」的篇章全部消失了!從愛情的酸臭味又轉變成血的鐵鏽味!(敬請期待!)
好吧!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。感謝我的製作人不斷告訴我:「反正你就放膽寫,不要在編劇的時候讓團長身份跑出來,賣票是我的事。」
嗯!謝謝製作人,謝謝阿賓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