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烏犬排練間」第三十八期:逐漸凋零的「長文閱讀」行為
對於劇場工作者來說,有時會被這個時代的閱讀習慣搞的很焦慮。害怕觀眾會失去耐心的情緒,會讓我無法好好靜下來說一個故事。 但我也不是不能理解,因為這個時代資訊太爆炸。我常常看影片也會快轉,因為我需要在短時間內閱讀比以前更大量的訊息。 會不會有一天,我連一口氣好好閱讀完長篇小說的能力都失去了呢?
這幾年我發現,我有一點跟不上網路世代的閱讀習慣。
比如說抖音,我對於短影音有一種近乎厭惡的排斥心理。這種閱讀故事或畫面的方式,很容易引發我的焦慮。不要說抖音,在臉書或 IG 上總是自己跳出來的短影片也會讓我心情很不好。
前陣子我在跟我哥哥聊天,他說他有看《八尺門的辯護人》。我嚇一跳,因為他是科技業(我的偏見,笑),平常不像是會關心這種議題的人。為了證明他真的有看,我還出題目考了一下他,沒想到他全部答對。但他跟我說,他全部看完花了一個小時。
「一個小時!!!」我驚呼。
「對啊!我就快轉,然後沉悶的地方就跳過去。」我哥回答。
我大嫂在旁邊聽到我哥哥這樣說,就忍不住跟我抱怨:「你哥哥是不可能好好看一部影集從頭看到尾的。」
我害怕觀眾會失去耐心的情緒,是會讓我無法好好靜下來說一個故事。
在這裡我先不批評這個現象,但我想延伸討論關於所有「說故事的產業」。
我想聊聊漫畫。在我國中到大學時期,是漫畫產業的黃金時代。那個時代還沒有網路,所以到處都是皇冠、又或是許許多多的漫畫店。我幾乎每天放學後就會去漫畫店報到,等待每週更新比如說《寶島少年》的漫畫週刊。知道《寶島少年》的人,應該都有一些社會歷練了。(《寶島少年》還在持續發行中喔,如果你好奇的話)
當網際網路越來越發達,漫畫產業和首當其衝的實體漫畫店似乎一下子萎縮了。先不論日漫,我想談港漫。
當年第一次看到香港漫畫,被全彩而且細緻的畫風驚豔到。那時我先看馮志明的《霸刀》、接著看馬榮成的天下畫集、黃玉郎的天子傳奇系列,我不只在漫畫店看,還會買回家收藏。
但香港漫畫在近幾年幾乎消失了!一個當年超級碩大的產業,竟然在短短30年內幾近消失。
消失的原因很多,包括中國讀者普遍在網路看(大部分是盜版)而不購買實體書、又或是劇情都千篇一律沒有進步⋯⋯等等。甚至許多公司到末期,開始畫一系列的色情故事來賺錢。
但最關鍵的原因,是畫漫畫的人才再也不會用漫畫說故事了。
要好好用漫畫來說故事,其實非常困難。日本的漫畫界為了傳承這個能力,師徒關係非常重要,例如井上雄彥曾經是北条司的徒弟。他們要從故事編劇、創造角色、腳本、分鏡、繪畫⋯⋯每一個細節都細緻磨練過,最後打造出屬於自己的風格。
香港漫畫為了快速提供大量的彩稿,他們把繪製漫畫變成一條生產鏈:編劇、腳本、主編、描邊線、甚至是專門畫頭髮...等等全部變成一個個部門,然後拆開工作。每一項工作都有專人負責,但彼此沒有太多溝通。
到最後,沒有人能真的會用漫畫說故事,甚至沒有人能用更大的格局去創造全新說故事的方法。短短幾年內,一個產業就此消失。
這是一個很矛盾的現象:為了跟上讀者想求新求變的心理,創作者選擇用生產線的方式來快速跟上讀者的轉變,最後導致創作品質低下,整個產業萎縮消失。
對於像我這種劇場工作者來說,有時會被這個時代的閱讀習慣搞的很焦慮。我害怕觀眾會失去耐心的情緒,是會讓我無法好好靜下來說一個故事。
但我也不是不能理解,因為這個時代資訊太爆炸。我常常看影片也會快轉,因為我需要在短時間內閱讀比以前更大量的訊息。
會不會有一天,我連一口氣好好閱讀完長篇小說的能力都失去了呢?
如果真有那麼一天,我應該也無法繼續編劇了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