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烏犬排練間」第二十三期:動作片的編劇
因為劇組很清楚觀眾喜歡這些元素,所以會想盡辦法在這些元素上推陳出新,創造既有原本風味卻能刺激觀眾感官的場景,用一連串的動作場面構成滿足觀眾胃口的故事。這真的跟劇情片的邏輯很不一樣。
動作片的劇本真的那麼瞎?
某天下午,子玲跟我一起去看電影,先看了《怪物》,晚上接著再看《不可能的任務:致命清算 第一章》。劇終後,子玲一直跟我抱怨不可能的任務電影劇情的不合理。就拿整部電影最主打的場景來說,湯姆騎機車從山頂跳下來後打開降落傘上火車這一段,子玲狂問:為什麼所有反派跟不那麼重要的人物都可以輕易上火車,但是湯姆選擇用一個最困難、最危險、最容易失敗的方法?不符合邏輯啊!(林林總總還有一堆關於劇情的問號⋯⋯)
我們的製作人阿賓聽到這個問題,大喊:「這就是動作片觀眾想要看的啊!」
子玲也會反駁:「所以動作片就是假設觀眾很笨嗎?」
想了很久,今天我真的很想討論一下關於動作片的劇本邏輯。
我看《不可能的任務:致命清算 第一章》幕後訪談時對一件事很感興趣,就是製作組說,「不可能的任務」系列出了那麼多集,他們一直到第四部「《不可能的任務:鬼影行動》才找到屬於系列電影的拍攝語彙。
對於一個連續拍攝長達快30年的電影系列來說,竟然找到觀眾會喜歡的拍攝語彙需要15年後才找到(從第一部到第四部已經花了15年)。
我超好奇:他們找到會讓觀眾喜歡的動作片語彙是什麼?
子玲:動作片就純粹一點,從頭打到尾不要有廢話吧!
也就是說,他們在編織劇本時,一定是用倒推法來研究。比如說:觀眾喜歡看湯姆一直跑步,那劇組就要思考這次要讓湯姆在什麼時候跑?怎麼跑?在哪裡跑?
觀眾喜歡看飛車追逐,所以劇組就要設計:是什麼原因被追?被誰追?在哪裡追?湯姆要怎麼逃?坐什麼交通工具逃?跟誰逃?
觀眾喜歡看湯姆從高處往下跳,所以劇組就要設計:怎麼跳?為什麼跳?從哪裡跳?跳到哪裡?
觀眾喜歡看湯姆跟反派碟對碟,所以劇組就要設計:反派要有什麼能力?反派背後是否有更大的勢力?反派的勢力要如何危害到世界?(因為湯姆的角色設定就是他是天生下來就註定要拯救世界的人⋯⋯而且絕對不會死⋯⋯)
因為劇組很清楚觀眾喜歡這些元素,所以會想盡辦法在這些元素上推陳出新,創造既有原本風味卻能刺激觀眾感官的場景,用一連串的動作場面構成滿足觀眾胃口的故事。這真的跟劇情片的邏輯很不一樣。
劇情片會有一個想要探索的議題,然後從一個角色周遭的世界來切入觀點,而角色內在矛盾會是激發下一個行動的契機。
能把這兩種不同編劇邏輯緊緊相扣的導演,真的就是世界頂尖高手:例如諾蘭。(下一部必看電影名單:《奧本海默》)
好吧!即使我這樣描繪動作片的邏輯,子玲應該還是不買單。(畢竟世界上觀眾千千萬萬種)但最後我想分享一部子玲超級喜愛的動作片:《全面突襲》(The Raid)。
子玲:如果是真的動作片,就純粹一點,從頭打到尾不要有廢話吧!